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半数App可追责,安全风险降低
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
在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统计分析中,截至2024年6月,约有49.17%的App能够明确其开发或运营主体,相较于去年增长了10.32个百分点。这表明,中国大约一半的App已经有了明确的责任人,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风险因此得到进一步降低。
这一信息是在天津举办的第二届网络空间安全论坛上披露的,该论坛于9月4日开幕,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,多家单位联合承办。论坛吸引了全球近800名官员、专家及企业家,共同探讨网络空间的治理策略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推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,有效改善了应用责任主体信息缺失的情况,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刘彦专家对此表示肯定,强调中国正致力于强化网络安全防线和提升安全保障水平。
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,至今已走过30年的历程,同时也是提出构建网络强国战略的第十年。当前,中国拥有超过10亿的互联网用户,其中绝大多数通过手机上网,用户规模居全球首位。
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,新的技术、应用场景和业态模式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。中国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,明确了治理方向,旨在促进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的健康、创新发展。例如,2023年至2024年间,中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法规,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以及互联网政务应用安全等多个领域,有效提升了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,优化了网络环境。
然而,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,网络空间安全仍面临新型技术带来的严峻威胁,比如“GoldPickaxe”特洛伊木马的出现,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进行金融诈骗的案例日益增多。业内专家指出,虽然安全生态环境正在形成,但对新型威胁的防范不可松懈。
在此背景下,中国正加速创新技术的应用,如量子安全通信产品“量子密话”和“量子密信”,以应对传统和新兴的网络安全挑战。同时,对涉网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在持续增强,包括跨国合作打击电信网络诈骗,显示了中国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心和行动力。
国际社会对于加强网络安全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,国际刑警组织及卡巴斯基实验室等机构的负责人均强调,国际合作在打击网络犯罪、保护全球网络空间安全中的重要性。面对网络犯罪的全球化趋势,国际间的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